日期:2010年7月13日
心情:開心
天氣: 好呷扣唄
地點:澎湖縣馬公市中正路
canon 500D + sigma 17-70mm F2.8-4 DC MACRO HSM
1.
在小島~除了令人垂涎三尺的小管麵線及海鮮大餐之外
要特別推薦的就屬這間位於馬公市中正路上的~馬路益
位置:馬公市中正路的北甲宮前(問一下人就知道了)
營業時間:下午16:00至24:00
電話:06-9662996(好像沒有外送的服務~打電話去可能是問有沒有排隊排很多人比較實在)
2.
人真是多到受不鳥~
到8月份才買小小白is~有一種敗家恨晚的感覺(一天沒敗後悔一天~一輩子沒敗後悔到死)
因為遠方的辣m我沒有拍到半個
為了緩和這種排隊且無奈的情緒
應該請馬路益的老板放一下有情調的音樂
讓等待的客人~心情會好一點
放那首歌呢~我推薦貝多芬的交響曲"等等等等..等等等等..等等等等等等等等"
3.
店家為了不讓排隊等待的顧客影響到裏面己經在用餐的客人
所以剛才看到的那一群人都是在等待馬路益的美食(因為裏面己經坐無虛席了)
不管排的再久~就是要吃到就對了
只能說~不怕你來吃~怕你吃不到
4.
馬路益的沿革:(來源馬路益yahoo部落格)
馬路益歷史近30載~一開始馬路益並沒有店名 也沒有招牌
只是手推攤車的路邊攤而已 後來多加了兩把500萬的大傘
之後演變成有帳篷的路邊攤加500萬大傘
下雨天的時候~在雨涮涮下的同時~客人的頭上在滴雨 腳下在淹水
在我小的時候家裡環境並不好 (作者為馬路益老板的女兒)
父母為了能讓四個小孩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想盡辦法做個小生意
當時沒有錢可以租下店面 將近30年都是以路邊攤的形式做生意
逐漸的生意更好時 原本的攤位座位已經不夠客人坐
在最後的5~10年才開始搭建半開放的鐵皮屋~那時候已經有路邊攤半店面化的雛形
有很長一段歲月是沒有店名的~ 客人也叫不出店名只知道在某一間廟前
年紀大的人知道是哪一間廟~叫的出廟的廟名
年紀輕的就說廟口廟口
但澎湖的廟還真是多呢~被介紹來的客人經常走錯廟
不過也會有人說是有賣臭豆腐的那一家燒肉飯
認識我爸爸的叔叔伯伯們會說~「要去益仔那裏包燒肉飯跟臭豆腐」
我老爸叫益仔啦!
某一日 在我高職的時候~10年前啦 (挖靠透露我的年齡啦)
家人覺得要給我們的路邊攤半店面一個名字
因為飲水思源的關係~所以我們把路邊攤跟我老爸的名字結合在一起
但叫路邊益很難聽
馬路益這個名字便是這個原因來的
我在想~我若是在路邊擺攤販人家會怎麼叫我
會不會有個特別的位置給殘障人士不會被警方開單
5.
雙拼飯~顧名思意就是花枝排及燒肉飯的合體
燒肉~聞起來比較像是烤肉
但實際上比較像台式的滷排骨再炸過
肉是一大塊而非薄薄的烤肉片~吃起來很嫩
這一碗簡單明瞭的燒肉飯~一塊鮮甜多汁的美味燒肉~一個7分熟的荷包蛋
一些辣中帶甜的酸菜~還有那滷到入口即化的肉燥
花枝排~這個可以讓你吃的到花枝的口味
阿那答每次來澎湖一定要來吃上一塊
用碗公裝~滿滿的白飯加上酸菜、荷包蛋
然後再鋪上大塊燒肉及花枝排~簡單樸實的料理展現道地的古早味
沒有華麗的食材~確能誘出那令人懷念家鄉的味道
6.
這個小鬼己經迫不及待的想咬一口她老母最喜歡的花枝排
7.
海鮮湯~裡面的料雖然不算多不過還算蠻豐富的
有蛤蜊、蝦、蚵仔、肉絲、蝦
湯頭中可以讓你吃到淡淡的海鮮味
就像澎湖的空氣中夾雜著那份海的味道
8.
海鮮湯中~這個吃下去會噴出漿汁的"灰熊"大顆的蚵仔
就猶如勞工界的朋友之於保力達B一樣"a暗a氣力~吃了a幫你傳厚便"
但是記得要"笑"只有三十分鐘
9.
蚵仔煎~做法有點和台灣的蚵仔煎不一樣
在台灣的蚵仔煎都會有有太白粉
但是馬路益的蚵仔煎只有蚵仔及蛋還有荳芽菜
用"現流"澎湖當地的蚵仔做成的蚵仔煎
不會有那種蚵仔的腥味(怕怕)
吃起來又不會有那種蚵仔煎太久老掉的感覺
10.
馬路益的臭豆腐不是那種炸得很乾很扁的臭豆腐(和炸的酥脆的臭豆腐不一樣)
他們的臭豆腐是有點類似日式炸豆腐~外黃酥內白嫩的臭豆腐
而且臭豆腐分量很多~又大塊
泡菜的份量也蠻多的
臭豆腐吃起來不會太乾~再搭配泡菜入口
一整個就是吃的好酥湖
11.
以上是澎湖狗仔跛腳男~於2010年最後一次在澎湖馬路益做不負責任的報導
站內延伸閱讀:
馬路益~菊島燒肉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