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日期:2013年4月13日
心情:開心
天氣:曬死人不償命的太太陽
canon 500D+sigma 17-70mm F2.8-4 DC MACRO HSM
地點:屏東縣恆春鎮
前一篇有介紹過水蛙窟的沿革之後~在此就不再贅述
我們來參訪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一個僅存有28戶人家的小地方
如何去發展他們獨有的~社區營造
台灣偏鄉部落目前多半面臨到地區因青壯年人不斷外流
不僅人口結構老弱化~也產生了生存失根、生活邊陲化、隔代教養與親職教育需求的社會危機
而這樣的文化再造運動
為的是提昇其市場競爭力~激發其族群生命力
減緩或改善其社會結構失衡的現象(好像在打學術論文一樣)
藉由有形與無形之文化重塑過程~研究其形成原因與後續發展的問題
來具體呈現此一改變是否會衝擊其原有的社會形態
居民對這樣的改變是否會產生疏離感~或是更加認同改變所帶來的新觀點
這是我作來此參訪值得探討的一個議題(學術性的東西~報告完畢)
1.
在體驗完撈魚苗的活動之後~我們搭車前往龍磐地質公園去參觀
2.
龍磐地質公園這個地方無論春夏秋冬~好像風都很大
而且它還有一個特別之處~就是站在高點可以同時看到太平洋與海灣海峽
所以~若站在龍磐地質公園一天的話......(我想應沒人會站一天)
可以同時欣賞到一天的~日出與日落
3.
那個紅帽女孩~現在不是在拍"猛假"
那個腳抬這麼高~太搶戲了吧
4.
參觀過龍磐地質公園後~我們準備橫跨一片大草原去尋找那隱藏在草原裏的"水蛙窟"
沿路上沒有半顆樹~真的是熱到夭壽夭骨
最右邊那個不中用的男人~熱到"烙塞"還去看醫生
5.
為什麼來到水蛙窟~還一窟水都沒有更別說看到傳說中的澤蛙了
20多年前因佳鵝公路的開通與產業型態改變~土壤沙化無法蓄水
加上日趨匱乏的海洋資源~使得居民只好往陸地上找尋出路
早期有著緩坡地形的水蛙窟~遍生熱帶樹林
在居民開墾之後~大量種植瓊麻、地瓜和西瓜
直到約十多年前改種植牧草
種植牧草其實也是有苦衷的~因為村落裏只剩下老人與海
6.
由於水蛙窟地屬於屏東風吹沙附近
冬北季風的吹拂下使得這裏出產的牧草含鹽量比一般地方的高許多(牛、羊在吃牧草時大多數都需要在吃岩鹽以補充礦物質---看來po文也是要做功課的)
由於牧草不用特別照顧~而且這樣的情形下這裏種植出來的牧草價錢也比其他產地出產的優
所以水蛙窟以前有許多樹木及水塘~在環境受到變化之下(大量種植牧草)便改變了其原有的風貎
7.
村子周圍的草原上偶而可見到梅花鹿奔跑
這個沒有看到鹿的畫面就猶如到墾丁南灣沒有看到"比雞尼"辣妹一妹
只能用一句話形容在南灣沒有看到"比雞尼"的心情~"美女走光了"
8.
那天去沒看到鹿~但是有看到鹿鹿的"黃金"
這草原彷彿就像世外桃源一般的夢幻(很難想像住家旁會有鹿出現)......夜鹿走多了..總會被我碰到
9.
圍著大哥一直發問的~不是年紀大的.就是求學問很龜毛那一型的
我當有也有圍著大哥~但是我是拿著相機猛蒐證的狗仔
10.
由於去的時候不是牧草收割的季節
好客的大哥還問我們要不要把牧草推去草原上滾一滾
在場差不多都要領到老人年金的有誰要下海去呀害我也不敢說要
11.
最後我們在村民的信仰中心"南天宮"前開個小型的心得分享會報(有神民在旁聽~不能亂講)
今人驚奇及感動的是~只有25戶的居民竟然可以搞出一個發展協會
實在令人佩服水蛙窟社區意識凝結的力量
在場的同學提了許多寶貴的建議
供水蛙窟社區在以後執行社造營造時有更多參考的方向
12.
從一開始經過水蛙窟社區前的民宿~就讓人有一股美麗邂逅的fu
心想這個社區真的不簡單(因為可以在墾丁國家公園保護區內可以蓋民宿)
但是經由此次的參與體驗及回程後收集相關的社區資訊
在本次活動中可以深深的體會~一個社區的發展從社區自我詮釋之外
另社區文史資料的建立、社區環境的維護、如何產學合一再創地區傳產再生(例如:風茹茶)、
設立社區意象標誌(水蛙)、開發文創產業、督促修改國家公園保護區相關法令、
社區計畫研定、社區自主財源的籌措(社區能夠永續經營及吸引年輕人回來主要的因素之一)……等,
都是社區可以多再著墨及進步的地方
俗話說~"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"為我們這次參訪下了很好的著解
13.
同學~人家"嘉詒"被你們問到快要走投無路了啦
14.
由於社區理事長剛開完刀不良於行(後座還有拐杖)
但是還是很用心的來參與我們參訪的研討會
這種經營社區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敬佩的
15.
最後大家在水蛙窟留下美麗的身影後~準備到"阿利海產"吃很大
希望下回我們有機會能再回來看看~當然不是只有看梅花鹿
而是看到這個社區的成長與茁壯
人生如夢~築夢踏實
也期許自己向他們永不放棄的築夢過程學習~水蛙窟...加油
站內沿伸讀:
戶外教學(1)。出火